四月江南,紫藤花开时节,“啸——冷柏青书法展”即将在上海韩天衡美术馆开幕。
当代书法发展的格局,书法在社会文化中的定位,与百年之前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。年近五十的冷柏青,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成长起来的书家,在他身上,可以看到书法展览、出版、教育、交流给当代书坛带来的深刻影响。
传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永恒主题。每一位艺术家都在探索个性化的创新之路,然创新的灵感往往来自不同知识背景、文化传统、地域资源、审美趣味的交流碰撞。清代大书家何绍基曾于咸丰年间出任四川学政,期间完成了书法风格的定型。冷柏青由湘入川之后,对这位乡贤在四川的活动进行了考察,从中获得不少启发。古语云“少不入川”,大意是说四川生活太舒适,会让人不思进取。可是,冷柏青到四川工作后,游历各地,广交朋友,创作依然勤奋。尤为可贵的是,他对散布于四川各地的东汉刻石产生了兴趣,写出著作《四川东汉崖墓题记研究》《四川汉代砖文研究》。
冷柏青的学术思考与书法创作是紧密结合的。他喜欢早期艺术、民间艺术,这类作品大多不以技巧雕琢取胜,而胜在道德上的纯真与质朴,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提供了新鲜的跨越历史的审美体验。如汉代砖文和崖墓题记,都是民间书手所为,过去一直为汉隶名碑的光芒所掩。但是从艺术史的角度去看,它们具有汉隶的时代特征,丰富了我们对汉代隶书的认知,其艺术性也远高于后世俗手的隶书。子曰“礼失而求诸野”,是说乡野与庙堂的文化是可以互相转化的。冷柏青身上有一种来自乡野的气质,在作品中也毫不掩饰他的天真烂漫和狂放不羁。唐人司空图《二十四诗品·疏野》云:“惟性所宅,真取不羁。控物自富,与率为期。”冷柏青所坚持的“野”,既来自于他的性情,又具有文化人的自觉,是其作品中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。
即便抛开风格因素,冷柏青作品中的技术性也令人称道。书法的技巧,主要体现在对线条和结构的控制能力,而不在于“相貌”的端庄与否。冷柏青的书法线条雄健,提按自如,在纵情挥洒中不失精准,其实是很难做到的。尤其是他在字形结构上有造险、破险的意识,险中求正,奇趣横生,能够吸引观者去一件件品读他的作品,这与那种千篇一律的乏味之作简直有天壤之别。
(顾工:国家一级美术师、韩天衡美术馆馆长)